立即下载
返回
菲信网

侨述十年 丝路有约 | 高进:筑梦“一带一路”,华文媒体点亮丝路之光

2023-10-19 16:33:10 点击量:2600

高进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江苏人,20世纪90年代初,小平南巡讲话国内刮起了一股出国热,为了提升自己,拓宽视野,当时已是主治医生的高进接受了所在三甲医院的委派,告别家乡前往罗马尼亚研学医术。


高进采访中共二十大


1997年,他因为拍摄的海外侨胞庆祝香港回归图片被国内媒体采用,兴趣使然同时意识到传媒行业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于是转而投身传媒领域。


2000年,他在罗马尼亚创办了《欧洲侨报》,并担任社长兼总编。


如今,高进所办的《欧洲侨报》,是罗马尼亚国家图书馆唯一馆藏的中文报纸。这份报纸发行区域覆盖了整个罗马尼亚及周边20个国家和地区。其客观、独立、公正的办刊原则,让《欧洲侨报》成为深受欧洲华人喜爱的中文媒体,成为广大读者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亲历者,同时也是一个媒体人,他对这十年国内外的发展变化有着深刻的体悟。


以下是他的自述。


弃医从文
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中国历史延续数千年,在漫漫的文化长河中,形成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在我的家乡江苏,江河湖海、纵横奔流。海纳百川,不只昭示了江苏的开放与博大,更造就了江苏文化深沉兼容的精神与品质。


90年代初,邓小平南巡讲话,国内改革开放的浪潮如火如荼,有许多人选择出国深造,当时的我也想趁着年轻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我的职业是医生,在1993年远赴重洋,前往完全陌生的国度---罗马尼亚学习和创业,一切的故事都从这里开始。


创刊时的报社


90年代初的罗马尼亚处在“东欧巨变”时期,整个国家处于农业经济转型阶段,发展停滞、经济凋敝,国家债务越来越多,导致社会萧条。当时在罗马尼亚定居的中国人屈指可数,我们可以算得上是最早一批到那儿的中国人。


初到罗马尼亚,吃饭成了一个大问题。作为一个江苏人,已经习惯了顿顿白米饭。但在罗马尼亚,当地并不生产大米,餐餐面包土豆,让我一时间无法适应。


饮食的不适应加上当地气候的变化,让我们周围人出现了水土不服现象,身边陆续有同学萌生了退意。没有想到出国竟要过这样的苦日子,当时好多人直言想放弃了。


除此之外,租房也成了困扰我们的大问题,公派研学虽然有补贴,但是这些补贴不足以支撑我的租房和生活开销,所以我只好一面打工挣钱,一面努力学习。


1997年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我拍摄的“海外侨胞庆祝香港回归图集”被国内媒体采用,这对我来说是极大的鼓励。其实之前自己一直对传媒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是苦于没有机会。


当时正值华文媒体蓬勃发展的时期,几经思考后我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在罗马尼亚创办第一份专门报道华侨故事的报纸《欧洲华报》。


或许有很多人觉得放弃医生的职业很可惜,或者觉得这个决定太过冲动,但我从来没后悔过。即使面对重重困难,我也都在坚持理想,迎难而上。

报纸铝板印刷工厂


当时,在罗马尼亚创办报刊并不容易。这边的印刷条件比较落后,一开始只能印刷黑白版面(仅可以套红)。当地印刷厂通常要先用打印机把字打在硫酸纸上,再把硫酸纸贴在铝板上曝光,用铝板印刷,这个过程繁琐且耗时又长,导致最新的报刊不能第一时间发出,而资讯的时效性也常常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更让我们哭笑不得的是,因为印刷厂工人不认识中文,有时印刷厂的人会把报纸印反,结果整版报纸都不能用了。后来我们想了个办法,在每一个版面都标上阿拉伯数字,报纸反印的情况才没再出现。


报纸铝板印刷工厂


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却给了我们一记耳光。创刊没有几年《欧洲华报》就因经营不善、资金短缺而倒闭。2000年我再次选择从头开始,创办了《欧洲侨报》。


创刊之初,报社只有5名专职人员,因为人手短缺我们招了一名中国留学生做兼职。在提到工资的时候他对我摆了摆手,看到这儿我便问他,难道是工资不够吗?他笑了笑说:“不是,能为中国文化在罗马尼亚的传播出力,我已经很满足了,不用工资……”这件事我至今无法忘怀,也坚定了我做好华文媒体、传播中国文化的决心。


选构视角
搭起中外联通之桥

在罗马尼亚有95%的华侨华人从事商贸活动,所以他们特别关注中国宏观经济走向以及各种经济方面的报道,因此这一类资讯对于华文媒体而言至关重要,我们针对这一需求打造了中国专题版块,从而让读者远在国外也能获得国内的财经资讯,这一举措效果很好,很快为《欧洲侨报》积累起第一批读者。


2001年的报纸


2006年,我受邀参加中国中央电视台研修培训班,对我这个“半路出家”的媒体人来说,这次学习受益匪浅,在和专业媒体人的交流中学到了很多。2007年1月27日,中央电视台放映了我亲自撰稿和拍摄的《罗马尼亚加入欧盟,华商如何应对入盟新形势》两集电视专题片,实现了旅罗侨胞电视新闻报道的零突破。


高进做客国际台

之后的我再接再厉,2008年参与拍摄《回望两代大使看中国》获央视大奖。同年,我在国家核心期刊《电视研究》上发表的《构建新媒体平台 扩大内外宣传力度——浅谈东欧新媒体语境下华语媒体宣传经营策略》论文获奖。坚守传媒阵地数十年,这些奖项对我来说,是最珍贵的肯定和最宝贵的财富。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拓宽了沿线各国企业投资之路、贸易之路,也拓宽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文化之路、友谊之路。同时也为海外华文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欧洲侨报》紧紧抓住了时代浪潮,推进媒体创新与转型,发挥华文媒体报道中国的独特优势,建立融通中外的“华文媒体华语体系”,从华侨华人的角度,陆续推出了多个新版块,内容涉及中国要闻、华侨华人、留学生活、中华文化、健康养生等。客观真实的资讯和与时俱进的报道,使《欧洲侨报》成了当地华侨华人最喜爱的华文媒体。 


见证时代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罗马尼亚是中国在中东欧地区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当地媒体与周边各国华文媒体来往频繁,这为中东欧国家华文媒体合作,共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良好基础。


祖国和家乡是我的根,走再远也不能忘记来处。如何回馈生我养我的土地和人民,如何为故乡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是我走出国门至今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我多次牵头邀请江苏及国内各省调研团来罗考察调研。为了让调研有所收获,每个环节自己都亲力亲为并精心安排,让文化与商务活动得以兼顾。十年间,促成多项中罗投资合作项目。


中文在罗马尼亚是第二大外语,《欧洲侨报》在热爱中国文化的罗马尼亚人中间备受欢迎。多年来,自己通过《欧洲侨报》这一平台积极推广“一带一路”成果,扩大“一带一路”影响,在罗马尼亚社会中获得了较好的反响。



我认为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海外华文媒体应该牢牢抓住“一带一路”这一历史机遇扩大在本地的影响力,利用本地语言和英语,深耕新媒体平台,获得更多的用户,使自己的平台趁势壮大,收获事业的“第二春”。


并且,海外华文媒体还应利用熟悉所在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优势,结合当地语境助力“一带一路”推广,使其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窗口”,架起两国民间交流的桥梁,让当地民众听到中国声音,读懂中国故事。


目前,《欧洲侨报》拓宽了新媒体运营的覆盖面,从手机客户端、电子报、手机报、Twitter、脸书和照片墙等平台多管齐下,还经常安排记者参与中国采访活动,全力投身“一带一路”倡议的浪潮之中。


“树高万丈莫忘根,人若辉煌别忘本。”虽然旅居罗马尼亚30多年,但我一刻都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江苏人。多年来,我一直通过《欧洲侨报》这一平台,积极地推介家乡,展示江苏的历史文化,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呐喊”。


2019年,我与报社团队深入周恩来总理的故乡江苏淮安,创作了《家国情怀——不忘初心建好周恩来总理家乡》专题报道,向世界讲述近年来江苏的建设发展,在海外读者群中引发热烈反响。


我每年都会回到江苏,走一走、看一看。对于我来说家乡相比30年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个经济更加发达、文化更加繁荣、百姓生活更加富足的现代化新江苏已经初具规模。作为江苏人,我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能够在家乡和海外之间架起这样一座贸易、产业、人才和文化交流的桥梁,一直都是我和我的同仁们多年以来的心愿。未来,我将继续发挥华文媒体优势,促进中罗两国之间有更多的经济往来和人文交流,对外传播更多、更好、更精彩的江苏故事,展现强大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编辑:沁锴 审核:郑昕】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免责声明

本站刊载的文章所有权归属原作者。菲信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部分内容经网络转载,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邮箱:feixinph@yahoo.com 联系方式00639173900028),以便及时删除。

收藏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15-2024菲律宾菲信网传媒有限公司
闽ICP备15018278号-6
0.028282s